119]進一步的,在車輛過彎時,先關閉上轉筒310承重,而在過彎過程中,隨著車輛的轉向角的增大、速度的增減或者彎道角度的增大,都會再次增加車輛外側彈簧載荷,此時需要關閉增設的第三轉筒340進行承重,工作原理同上,在此不做贅述。另外剎車力作用于減震器時,與外彎道減震工作原理相同。
[0120]實施例二
[0121]如圖8所示,該減震平衡系統(tǒng)包括實施例一中所述的減震器,還包括車輪連接系統(tǒng)600與車架高度調節(jié)系統(tǒng)700。
[0122]車輪連接系統(tǒng)600包括主彈簧601、連接架602以及車輪連接件603;連接架602為橫置的“U”形結構,減震器的活塞系統(tǒng)500的兩端分別與連接架602的兩個懸臂連接,車輪連接件603與連接架602固接,主彈簧601套設在減震器的減震外缸100外部,且主彈簧601的下端與連接架602的下懸臂抵接。
[0123]車架高度調節(jié)系統(tǒng)700包括車架連接件701、車架高度調節(jié)電機702、長齒輪703、減震外缸齒圈704和承載軸承705,減震外缸100設置減震外缸外螺紋101;車架連接件701與長齒輪703的轉軸連接,且車架連接件701與減震外缸100固接。
[0124]減震外缸齒圈704的內圈與減震外缸外螺紋101配合,車架高度調節(jié)電機702與長齒輪703連接,且長齒輪703與減震外缸齒圈704的外齒輪嚙合,使減震外缸齒圈704與長齒輪703嚙合轉動的同時,能夠沿所述長齒輪703的軸向做直線運動。
[0125]承載軸承705套設在減震外缸100外部,且主彈簧601的上端與承載軸承705的下表面抵接,將承載軸承705的上表面抵接于減震外缸齒圈704的下表面。
[0126]另外,在車架高度調節(jié)系統(tǒng)700上還設置了至少一個與減震外缸100平行的通孔707,且通孔707與車架連接件701分居車架高度調節(jié)系統(tǒng)700的兩側。設置與通孔707相對應的輔助桿706,使輔助桿706穿過各個通孔707,且輔助桿706的兩端分別與連接架602的兩個懸臂固定連接。通過輔助桿706的作用,可以限制車架高度調節(jié)系統(tǒng)700的水平轉動,使其僅能在豎直方向運動。
[0127]在有外部載荷作用到車體上時(比如增加負重),車架連接件701將帶動減震外缸100向下運動,壓縮主彈簧601,此時,汽車底盤將被壓低,通過能力和安全性變差。
[0128]在車架連接件701與車輪連接件603的相對位置發(fā)生變化時,車架高度調節(jié)電機702帶動長齒輪703及減震外缸齒圈704轉動,減震外缸齒圈704沿減震外缸100的側壁向下運動,進一步壓縮主彈簧601,同時將減震外缸100及車架連接件701頂起,使車架連接件701與車輪連接件603間的高度差回復到初始狀態(tài),從而保證車身的高度。在外部載荷消失后,車架高度調節(jié)電機702帶動長齒輪703及減震外缸齒圈704反向轉動,減震外缸100及車架連接件701下降,使車架連接件701與車輪連接件603間的高度差依然保持在初始狀態(tài)。
[0129]綜上,該減震平衡系統(tǒng)能夠根據(jù)車身的載荷自動調整車架相對于車輪軸的高度,使車身始終保持在一定高度的平穩(wěn)狀態(tài),提高乘坐時的舒適性,也能夠使車輛在行駛中始終保持在一個良好的形態(tài)。
[0130]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減震器,用于汽車減震,其特征在于,包括:減震外缸、減震內缸、減震轉筒、轉筒驅動系統(tǒng)以及活塞系統(tǒng);所述減震外缸與所述減震內缸之間形成外腔;所述減震內缸中空,形成內腔;所述活塞系統(tǒng)設置與所述內腔中; 在所述減震內缸的側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設置分流孔區(qū)、第一內缸孔區(qū)、第二內缸孔區(qū)、第三內缸孔區(qū)和第四內缸孔區(qū),并在所述內腔中、所述第二內缸孔區(qū)與所述第三內缸孔區(qū)之間的位置設置內缸隔板,將所述內腔分為上下兩側; 所述減震轉筒的內徑略大于所述減震內缸的外徑,使所述減震轉筒套設在所述減震內缸外;所述減震轉筒包括上轉筒和下轉筒,所述轉筒驅動系統(tǒng)能夠驅動所述上轉筒和所述下轉筒繞所述減震內缸的中心軸獨立轉動; 所述上轉筒套設在所述減震內缸的第二內缸孔區(qū)與所述第三內缸孔區(qū)外部,且所述上轉筒的側壁設置與所述第二內缸孔區(qū)相對應的第一轉筒孔區(qū),以及與所述第三內缸孔區(qū)相對應的第二轉筒孔區(qū);所述下轉筒套設在所述減震內缸的第四內缸孔區(qū)外部,且所述下轉筒的側壁設置與所述第四內缸孔區(qū)相對應的第三轉筒孔區(qū);通過所述上轉筒或下轉筒的轉動,關閉或打開相應的內缸孔區(qū); 在所述下轉筒上設置轉筒單向過流孔,并在所述減震內缸的側壁相對應所述轉筒單向過流孔的位置設置單向過流閥; 所述活塞系統(tǒng)包括活塞桿,以及由所述活塞桿由下到上依次穿過的主活塞、下浮動活塞、上浮動活塞和單向過流閥片組件,所述活塞桿的上端從所述減震外缸的上端蓋穿出,所述活塞桿的下端從所述減震外缸的下端蓋穿出;其中,所述單向過流閥片組件和兩個所述浮動活塞均設置于上側的所述內腔中,所述主活塞設置于下側的所述內腔中; 所述單向過流閥片組件設置于所述分流孔區(qū)與所述第一內缸孔區(qū)之間的位置,且與所述減震內缸相對固定設置;所述單向過流閥片組件與所述上浮動活塞之間,以及所述上浮動活塞與所述下浮動活塞之間分別設置彈簧; 所述主活塞與所述活塞桿固定設置,所述主活塞能夠隨所述活塞桿同步運動;所述上浮動活塞與所述下浮動活塞能夠沿所述活塞桿上下相對運動。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震器,其特征在于,以所述上轉筒以及所述上轉筒對應的所述減震內缸外壁部分為一個基本單元,并設置至少兩個依次連通的所述基本單元;各所述基本單元中的轉筒部分均能夠獨立轉動; 在所述內腔中,每兩個所述基本單元之間分別由與內缸隔板分隔開,并在每個所述基本單元所對應的內腔中設置一個所述上浮動活塞和一個所述下浮動活塞;在所述內缸隔板與所述上浮動活塞之間,以及所述上浮動活塞與所述下浮動活塞之間分別設置彈簧。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浮動活塞的上表面邊緣位置和下表面中心位置分別設置彈簧容納槽,且兩個所述彈簧容納槽在軸向具有一段重疊的部分。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活塞與所述活塞桿之間采用固定連接或一體結構。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沿自上至下的方向,所述第一內缸孔區(qū)與所述第三內缸孔區(qū)的孔過流量逐漸增大。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轉筒驅動系統(tǒng)包括與所述減震轉筒相匹配的能夠相互獨立工作的電驅裝置,所述電驅裝置包括電機、轉軸以及轉輪;所述減震轉筒的外壁設置與所述轉輪嚙合的齒條; 在所述減震轉筒包括多個轉筒時,所述電驅裝置的數(shù)量與所述轉筒相對應,以驅動各所述轉筒獨立轉動。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均安裝于所述減震外缸的外壁上。8.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轉筒通過軸承與所述減震內缸的外壁連接。9.一種減震平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減震器,還包括車輪連接系統(tǒng)與車架高度調節(jié)系統(tǒng); 所述車輪連接系統(tǒng)包括主彈簧、連接架以及車輪連接件;所述減震器的活塞系統(tǒng)的兩端分別與連接架連接,所述車輪連接件與所述連接架固接,所述主彈簧套設在所述減震器的減震外缸外部,且所述主彈簧的下端與所述連接架抵接; 所述車架高度調節(jié)系統(tǒng)包括車架連接件、車架高度調節(jié)電機、長齒輪、減震外缸齒圈和承載軸承,所述減震外缸設置外螺紋;所述車架連接件與所述長齒輪連接,且車架連接件與減震外缸固接; 所述減震外缸齒圈的內圈與所述減震外缸的外螺紋配合,所述車架高度調節(jié)電機與所述長齒輪連接,且所述長齒輪與所述減震外缸齒圈的外齒輪嚙合,使所述減震外缸齒圈與所述長齒輪嚙合轉動的同時,能夠沿所述長齒輪的軸向做直線運動; 所述承載軸承套設在所述減震外缸外部,且所述主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承載軸承的下表面抵接,將所述承載軸承的上表面抵接于所述減震外缸齒圈的下表面。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減震平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車架高度調節(jié)系統(tǒng)上還設置了至少一個與所述減震外缸平行的通孔;設置與所述通孔相對應的輔助桿,使所述輔助桿穿過各個所述通孔,且所述輔助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連接架的兩個懸臂固定連接,以限制所述車架高度調節(jié)系統(tǒng)的水平轉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減震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汽車減震的減震器及減震平衡系統(tǒng)。該減震器包括:減震外缸、減震內缸、減震轉筒、轉筒驅動系統(tǒng)以及活塞系統(tǒng);減震外缸與減震內缸之間形成外腔,減震內缸內形成內腔;減震轉筒套設在減震內缸外,減震內缸的側壁上設置至少一個內缸孔區(qū),減震轉筒的側壁上設置與內缸孔區(qū)相對應的轉筒阻尼孔區(qū),通過減震轉筒的轉動,使內缸孔區(qū)關閉或打開,從而能夠根據(jù)路面及行駛情況來調整減震器的阻尼系數(shù),達到彈簧與阻尼理想的耦合效果,為汽車提供更好的減震。該減震平衡系統(tǒng)包括所述的減震器,以及車輪連接系統(tǒng)與車架高度調節(jié)系統(tǒng),能夠根據(jù)車架的載重量調節(jié)車輪與車架之間的相對距離,使車身始終保持在平穩(wěn)狀態(tài)。
【IPC分類】F16F13/06, F16F9/50, B60G17/015, B60G15/06, B60G17/02, F16F9/34
【公開號】CN105715736
【申請?zhí)枴緾N201610288926
【發(fā)明人】暢建坤
【申請人】暢建坤
【公開日】2016年6月29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