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一種自卸車車廂加熱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760867閱讀:493來源:國知局
      一種自卸車車廂加熱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加熱系統(tǒng),尤其是一種自卸車車廂加熱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自卸車在寒冷季節(jié)運輸潮濕貨物時,經(jīng)常發(fā)生貨物與車廂底板凍結卸貨困難,嚴重時導致液壓缸拔缸等損壞車輛液壓系統(tǒng)的事故。

      現(xiàn)有技術中公開了一種自卸車車廂底板加熱裝置,包括底部帶有密閉貫通風道的車廂底板,密閉貫穿風道包括進氣管和出氣管,進氣管與自卸車底盤排氣管連通,底盤排氣管包括與大氣連通的排氣通道,進氣管和排氣管分別設置有控制其通斷的閥門,閥門分別連通自卸車底盤排氣管。

      密閉貫通風道在車廂底板平面內呈環(huán)狀或s形布置。根據(jù)需要進氣管與密閉貫通風道可以在多個接口連接,同時在密閉貫通風道上也可以設置多個出氣管。

      上述結構的加熱系統(tǒng)加熱效率低。并且,該加熱系統(tǒng)依賴燃油車的發(fā)動機尾氣熱量,在電動車日益普及的情況下,上述加熱系統(tǒng)無法滿足電動車的使用需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加熱系統(tǒng)加熱效率低,且無法適用于電動車的問題,提供一種自卸車車廂加熱系統(tǒng)。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提供一種自卸車車廂加熱系統(tǒng),包括加熱器、固定于車廂內前端底角的第一通風管、分別固定于車廂內部兩側底角的第二通風管和第四通風管、固定于車廂底部后方的第三通風管;所述第一通風管、第二通風管、第三通風管、第四通風管依次連通形成加熱風道;所述加熱器具有進風口和出風口;所述進風口和出風口均連通至所述加熱風道內;所述加熱器用于經(jīng)進風口從加熱風道內抽氣,并對空氣加熱后經(jīng)所述出風口吹入所述加熱風道。

      本發(fā)明提供的自卸車車廂加熱系統(tǒng)中,通過加熱器將空氣加熱后排入加熱風道內,通過熱空氣在加熱風道內的流動對車廂進行加熱。該加熱系統(tǒng)通過獨立的加熱器進行加熱,無需依賴發(fā)動機,適用于無燃油發(fā)動機的電動車,從而大大擴展了其使用范圍。

      并且,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加熱系統(tǒng)無法有效的對車廂進行加熱,加熱效率低,物料仍會在車廂內粘結。本發(fā)明中,通過對加熱風道的布置,使其能有效的對車廂內前端底角、車廂內部兩側底角處進行加熱,避免上述部位由于未有效加熱而粘結物料。在上述特定區(qū)域被有效加熱后,在自卸車卸載物料時,上述區(qū)域的物料會被順利卸下,而車廂中間區(qū)域的物料在邊緣物料的擠壓推動下,也會順利卸下,從而避免車廂內殘留和粘結物料,在縮短加熱風道的情況下,大大提高了加熱效率。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通風管上開設有第一風孔和第二風孔;所述出風口經(jīng)所述第一風孔連通至所述加熱風道;所述進風口經(jīng)所述第二風孔連通至所述加熱風道;所述第一通風管內還設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位于所述第一風孔和第二風孔之間,將所述第一風孔和第二風孔隔離。

      通過上述第一隔板將第一風孔和第二風孔隔離,避免流經(jīng)第一風孔和第二風孔的不同溫度的氣流混合而損失熱量,提高加熱效率。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通風管內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一隔板。

      通過在第一風孔和第二風孔設置多個第一隔板,可更有效的避免熱量的損失,從而進一步提高加熱效率。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通風管為內部中空的第一加強筋,所述第一加強筋兩端延伸至車廂兩側邊緣;所述第二通風管為內部中空的第二加強筋;所述第二加強筋從前向后延伸,并且第二加強筋的前端與第一加強筋的一端連通;所述第二加強筋上開設有第一連通孔;所述第二加強筋內還設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位于第一連通孔的遠離第一加強筋的一側;所述第四通風管為內部中空的第四加強筋;所述第四加強筋從前向后延伸,并且第四加強筋的前端與第一加強筋的另一端連通;所述第四加強筋上開設有第二連通孔;所述第四加強筋內還設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位于第二連通孔的遠離第一加強筋的一側;所述第三通風管為內部中空的第三加強筋;所述第三加強筋兩端延伸至車廂兩側邊緣;所述第三加強筋兩端分別經(jīng)第一連通孔和第二連通孔與第二加強筋和第四加強筋連通。

      上述結構中,通過車廂上起加強作用的加強筋作為通風管,兼具增強和加熱作用,在不增加零部件的情況下,有效實現(xiàn)加熱作用。

      進一步的,所述自卸車車廂加熱系統(tǒng)還包括過渡組件,所述過渡組件包括固定于車廂底部的進風過渡管和出風過渡管;進風過渡管入口與所述第二風孔連通,進風過渡管出口連通至所述進風口;出風過渡管入口連通至所述出風口,出風過渡管出口與所述第一風孔連通。

      自卸車在卸載貨物時,需升舉車廂,此時,風道將隨車廂運動。上述結構中,加熱風道位于車廂上。通過在車廂底部設置上述過渡組件,利于實現(xiàn)加熱風道與加熱器等部件的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過渡組件還包括過渡支架,所述過渡支架固定于車廂底部;所述進風過渡管和出風過渡管固定于所述過渡支架上。

      進一步的,所述自卸車車廂加熱系統(tǒng)還包括連接組件,所述連接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加熱器上的進風連接管、出風連接管;所述進風連接管的入口連通至所述進風過渡管出口,所述進風連接管的出口與所述進風口連通;所述出風連接管的入口與所述出風口連通,所述出風連接管的出口連通至所述出風過渡管入口。

      通過上述過渡組件和連接組件的配合,減小了對加熱器設置位置的限制,利于選擇更高效的加熱器或在更合適的位置設置加熱器。

      進一步的,所述加熱器固定于車架上;所述進風連接管與所述進風過渡管可分離的相互連通,所述出風連接管與所述出風過渡管可分離的相互連通;所述進風連接管和出風連接管上均可運動的套設有第一緩沖彈簧和第一連接件;所述第一緩沖彈簧位于第一連接件下方并向上彈性支撐所述第一連接件;所述過渡組件還包括過渡支架,所述過渡支架固定于車廂底部;所述進風過渡管和出風過渡管固定于所述過渡支架上;進風過渡管和出風過渡管可連同過渡支架隨車廂升舉而分別與所述進風連接管和出風連接管脫離;進風過渡管和出風過渡管可連同過渡支架隨車廂下放而分別與所述進風連接管和出風連接管連通,同時過渡支架向下擠壓所述第一連接件。

      在上述結構下,加熱器可固定于車架上,不隨車廂的升舉和下降而同步運動,大大提高了加熱器工作的穩(wěn)定性。同時,通過上述第一緩沖彈簧和第一連接件和配合作用,可有效保證相互分離的出風連接管和出風過渡管之間的通風效率。

      進一步的,所述自卸車車廂加熱系統(tǒng)還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固定于車架上;所述加熱器固定于所述固定支架上。

      進一步的,所述加熱器為燃油加熱器。

      進一步的,所述燃油加熱器包括殼體和用于吸入空氣并加熱后排出的主機;所述主機位于所述殼體內;所述主機具有進風管和出風管;所述殼體上具有進風口和出風口,所述進風口連通至所述進風管,所述出風口連通至所述出風管。

      進一步的,所述殼體內還設有冷風隔板和熱風隔板;所述冷風隔板在所述主機的進風管一端與所述殼體圍成冷風區(qū),所述進風口連通至所述冷風區(qū);所述進風管穿設于所述冷風隔板上;所述熱風隔板在所述主機的出風管一端與所述殼體圍成熱風區(qū),所述出風口連通至所述熱風區(qū);所述出風管穿設于所述熱風隔板上。

      進一步的,所述自卸車車廂加熱系統(tǒng)還包括固定于車廂底部且內部中空的第五加強筋;所述第五加強筋連通至所述燃油加熱器的尾氣管;同時,所述第五加強筋端部還開設有連通第五加強筋內外的尾氣孔。

      以燃油為能源的加熱器無需使用電動車自身電能,可有效保證電動車行駛里程。同時,燃油加熱器工作所產(chǎn)生的高熱尾氣通過第五加強筋排出,形成輔助加熱風道,實現(xiàn)了對熱量的充分利用,進一步提高了加熱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過渡組件還包括固定于車廂底部的尾氣過渡管;尾氣過渡管出口與所述第五加強筋內部連通,尾氣過渡管入口連通至所述尾氣管。

      進一步的,所述燃油加熱器固定于車架上;所述連接組件還包括固定連接至所述燃油加熱器上的尾氣連接管;所述尾氣連接管與所述尾氣過渡管可分離的相互連通;所述尾氣連接管上可運動的套設有第二緩沖彈簧和第二連接件;所述第二緩沖彈簧位于第二連接件下方并向上彈性支撐所述第二連接件;所述過渡組件還包括過渡支架,所述過渡支架固定于車廂底部;所述尾氣過渡管固定于所述過渡支架上;尾氣過渡管可連同過渡支架隨車廂升舉而與所述尾氣連接管脫離;并且,尾氣過渡管可連同過渡支架隨車廂下放而與所述尾氣連接管連通,同時過渡支架向下擠壓所述第二連接件。

      通過上述結構,可在有效保證加熱效率的情況下,將燃油加熱器和為其供油的油箱設置于車架上,利于實現(xiàn)其工作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進一步的,所述燃油加熱器內具有多個主機;所述燃油加熱器上還設置有排氣管,所述排氣管的入口同時連通至所述多個主機的尾氣管,所述排氣管與 所述尾氣連接管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自卸車車廂加熱系統(tǒng)還包括油箱、油管、空濾和進氣管;所述油箱固定于車架上;所述油管兩端分別連接所述油箱和燃油加熱器,用于為燃油加熱器輸油;所述空濾經(jīng)所述進氣管與所述燃油加熱器連接。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加熱系統(tǒng)中,加熱器的內部結構俯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加熱系統(tǒng)的側視圖;

      圖3是圖2中a處局部放大圖;

      圖4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加熱系統(tǒng)省略油箱后的仰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加熱系統(tǒng)在車輛上的裝配狀態(tài)示意圖;

      圖6是圖5中b處局部放大圖;

      圖7是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加熱系統(tǒng)在車輛上的另一角度的裝配狀態(tài)示意圖;

      圖8是圖7中c處局部放大圖;

      圖9是具有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加熱系統(tǒng)的自卸車車廂俯視圖;

      圖10是具有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加熱系統(tǒng)的自卸車車廂仰視圖;

      圖11是具有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加熱系統(tǒng)的自卸車車廂立體圖;

      圖12是圖11中d處局部放大圖。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如下:

      1、加熱器;10、殼體;11、主機;12、進風管;13、出風管;14、冷風區(qū);15、熱風區(qū);16、冷風隔板;17、熱風隔板;18、排氣管;19、尾氣管;

      20、過渡支架;21、進風過渡管;22、進風過渡管出口;23、出風過渡管;24、出風過渡管入口;25、尾氣過渡管;26、尾氣過渡管入口;

      30、進風連接管;31、出風連接管;32、第一緩沖彈簧;33、第一連接件;34、尾氣連接管;35、第二緩沖彈簧;36、第二連接件;

      4、固定支架;

      50、油箱;51、油管;52、空濾;53、進氣管;

      6、車架;

      7、車廂;70、第一風孔;71、第一加強筋;72、第二加強筋;73、第一連通孔;74、第三加強筋;75、第二連通孔;76、第四加強筋;77、第二風孔; 78、第五加強筋;79、尾氣孔;

      80、第一隔板;81、第二隔板;82、第三隔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知曉的,自卸車車廂大體上呈如圖11所示的不規(guī)則的“v”型,本實施方式中,術語“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均以自卸車(即自卸車車廂)的相關空間方位為基準,具體的,圖9中所示圖案的右方即為本發(fā)明所述的“前”,相應的,圖9中所示圖案的左方即為本發(fā)明所述的“后”。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設置”、“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結合圖1-圖12對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方式提供的自卸車車廂加熱系統(tǒng)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施方式中,該自卸車車廂加熱系統(tǒng)包括加熱器1、形成與車廂7上的加熱風道、連接組件和過渡組件。

      本實施方式中,加熱器1采用燃油加熱器1。具體的,圖1-圖4示出了上述加熱器1的結構。

      該加熱器1包括長方體狀殼體10,上述殼體10的形狀沒有特殊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更改。殼體10內部并排設置有兩個用于抽氣并加熱后排出的主機11。上述主機11以燃油為燃料。主機11的兩端分別為進風管12和出風管13,供氣流的抽入和排出。

      上述殼體10內,主機11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冷風隔板16和熱風隔板17。冷 風隔板16和殼體10之間形成冷風區(qū)14,熱風隔板17和殼體10之間形成熱風區(qū)15。主機11端部的進風管12穿設于冷風隔板16上,出風管13穿設于熱風隔板17上。進風管12的管口位于冷風區(qū)14內,出風管13的管口位于熱風區(qū)15內。

      殼體10上開設有進風口(圖中未示出)和出風口(圖中未示出),進風口位于冷風區(qū)14所在位置的殼體10上,出風口位于熱風區(qū)15所在位置的殼體10上。進風口通過冷風區(qū)14連通至主機11端部的進風管12,出風口通過熱風區(qū)15連通至主機11端部的出風管13。

      油管51一端連通至油箱50,另一端連接油泵后穿過殼體10連接至殼體10內的主機11上。油泵可將燃油泵入主機11,以保證主機11的正常工作。

      同時,殼體10底部上設有進氣管53,進氣管53一端穿過殼體10連接至主機11,另一端與空濾52連接,在主機11工作時,主機11經(jīng)進氣管53和空濾52抽取潔凈的空氣進行工作。

      兩個主機11底部均連接有尾氣管19,主機11工作產(chǎn)生的高溫尾氣經(jīng)尾氣管19排出。本實施方式中,需對該主機11工作產(chǎn)生的高溫尾氣進行利用,提高加熱效率。因此,兩個尾氣管19均連接至排氣管18。排氣管18為三通管,其具有兩個入口和一個出口。兩個入口分別連通兩個尾氣管19,出口穿過殼體10經(jīng)管道利用后排出。

      本實施方式中,加熱器1通過固定支架4進行固定。

      加熱器1上設置有連接組件,具體參見圖2,該連接組件包括進風連接管30、出風連接管31、尾氣連接管34、第一緩沖彈簧32、第二緩沖彈簧35、第一連接件33和第二連接件36。

      進風連接管30固定于加熱器1的殼體10上,進風連接管30具體設置于進風口所在位置,進風連接管30與進風口連通。類似的,出風連接管31固定于加熱器1殼體10上出風口所在位置,并且與出風口連通。尾氣連接管34固定于穿過殼體10的排氣管18上,并且尾氣連接管34與上述排氣管18連通。

      進風連接管30和出風連接管31上均套設有第一連接件33。第一連接件33為上端部形成有法蘭片的管狀。位于進風連接管30上的第一連接件33可沿進風連接管30軸向運動,位于出風連接管31上的第一連接件33可沿出風連接管31軸向運動。大體呈管狀的第一連接件33在運動過程中不易相對軸向發(fā)生偏轉而產(chǎn)生卡滯。

      同時,進風連接管30和出風連接管31上均套設有第一緩沖彈簧32,第一緩沖彈簧32位于第一連接件33下方,其兩端分別抵靠于加熱器1和第一連接件33上,向上彈性支撐第一連接件33。

      類似的,尾氣連接管34上套設有第二緩沖彈簧35和第二連接件36。第二連接件36為上端部形成有法蘭片的管狀。第二連接件36可沿尾氣連接管34軸向運動。大體呈管狀的第二連接件36在運動過程中不易相對軸向發(fā)生偏轉而產(chǎn)生卡滯。第二緩沖彈簧35位于第二連接件36下方,其兩端分別抵靠于排氣管18端部和第二連接件36上,向上彈性支撐第二連接件36。

      過渡組件包括過渡支架20、進風過渡管21、出風過渡管23、尾氣過渡管25。過渡支架20用于承載上述進風過渡管21、出風過渡管23、尾氣過渡管25。

      如圖5-圖8所示,油箱50固定于車架6上,加熱器1通過固定支架4固定于車架6上。連接組件固定于加熱器1上。

      過渡支架20固定于車廂7底部。進風過渡管21、出風過渡管23、尾氣過渡管25均固定于過渡支架20上。在車廂7卸載物料時,過渡支架20會帶動進風過渡管21、出風過渡管23、尾氣過渡管25隨同車廂7升舉和下放。因此,進風過渡管21、出風過渡管23、尾氣過渡管25需與進風連接管30、出風連接管31、尾氣連接管34相分離。同時,為保證加熱器1產(chǎn)生的熱風和高溫尾氣可有效流通至加熱風道內,進風過渡管21、出風過渡管23、尾氣過渡管25在過渡支架20上的設置位置需保證在車廂7下放時,進風過渡管21、出風過渡管23、尾氣過渡管25分別與進風連接管30、出風連接管31、尾氣連接管34連通。

      具體的,進風過渡管21、出風過渡管23、尾氣過渡管25需固定于過渡支架20上,且管口均朝下開設于過渡支架20上。當車廂7下放時,過渡支架20向下擠壓第一連接件33和第二連接件36。第一連接件33和第二連接件36在第一緩沖彈簧32和第二緩沖彈簧35的作用下與過渡支架20緊密貼合,且進風連接管30、出風連接管31、尾氣連接管34分別伸入進風過渡管21、出風過渡管23、尾氣過渡管25內,使進風連接管30、出風連接管31、尾氣連接管34分別和進風過渡管21、出風過渡管23、尾氣過渡管25連通。此時,通過上述過渡支架20與第一連接件33、第二連接件36、第一緩沖彈簧32、第二緩沖彈簧35的配合,可實現(xiàn)進風連接管30與進風過渡管21之間、出風連接管31和出風過渡管23之間、尾氣連接管34和尾氣過渡管25之間可有效連通。

      圖9-圖11示出了加熱風道的結構。

      具體的,如圖9所示,車廂7前端底角沿車廂7寬度方向設有內部中空的第一加強筋71。該第一加強筋71作為第一通風管,加熱氣流在其內部流動。

      第一加強筋71底部開設有第一風孔70和第二風孔77。第一風孔70和第二風孔77均向下貫穿第一加強筋71和車廂7底板。

      第一風孔70和第二風孔77之間還設置有兩個第一隔板80。

      在車廂7左右兩側底角處沿車廂7長度方向分別設有內部中空的第二加強筋72和第四加強筋76。第二加強筋72和第四加強筋76的前端分別與第一加強筋71的兩端連接并連通。

      作為增強作用的加強筋通常從車廂7前端延伸至車廂7尾端,在本實施方式中,加熱風道的布置無需覆蓋整個車廂7即可實現(xiàn)有效加熱,且保證車廂7在卸載物料時,無殘留和粘結。具體的,在中空的第二加強筋72和第四加強筋76中部分別設置有第二隔板81和第三隔板82。此時,第二加強筋72內,第二隔板81至第一加強筋71之間的中空管段即為第二通風管。第四加強筋76內,第三隔板82至第一加強筋71之間的中空管段即為第四通風管。

      第二加強筋72內,位于第二隔板81的朝向第一加強筋71的一側開設有向下貫穿第二加強筋72和車廂7底板的第一連通孔73。

      第三加強筋74內,位于第四隔板的朝向第一加強筋71的一側開設有向下貫穿第四加強筋76和車廂7底板的第二連通孔75。

      車廂7底部還固定有常規(guī)用于增強作用的中空的第三加強筋74。第三加強筋74的兩端沿車廂7寬度方向延伸至車廂7側邊緣,上述第一連通孔73和第二連通孔75分別在第三加強筋74的兩端將第三加強筋74內部與第二加強筋72和第四加強筋76內部連通。此時第三加強筋74即為第三通風管。

      通過上述結構,即形成從第一風孔70經(jīng)第一加強筋71、第二加強筋72、第一連通孔73、第三加強筋74、第二連通孔75、第四加強筋76、第一加強筋71、第二風孔77的加熱風道。

      具體如圖10和圖11所示,車廂7底部還固定有常規(guī)用于增強作用的中空的第五加強筋78。第五加強筋78的兩端沿車廂7寬度方向延伸至車廂7側邊緣,在車廂7長度方向上,第五加強筋78位于第一加強筋71和第三加強筋74之間。

      第五加強筋78的一個端部具有連通第五加強筋78內外的尾氣孔79。

      參見圖11和圖12。過渡組件固定于車廂7底部,進風過渡管出口22位于過渡支架20上,在車廂7下放時,進風過渡管出口22與進風連接管30連通。 進風過渡管入口向上與第二風孔77連通。

      出風過渡管入口24位于過渡支架20上,在車廂7下放時,出風過渡管入口24與出風連接管31連通。出風過渡管出口向上與第一風孔70連通。

      尾氣過渡管入口26位于過渡支架20上,在車廂7下放時,尾氣過渡管入口26與尾氣連接管34連通。尾氣過渡管25與第五加強筋78連接,并且尾氣過渡管25內部與第五加強筋78內部連通。

      下面結合圖1-圖12所示出的結構,對該自卸車車廂加熱系統(tǒng)的工作過程進行詳細說明。

      當車廂7呈下放狀態(tài)時,過渡支架20向下擠壓第一連接件33和第二連接件36,出風連接管31與出風過渡管23有效連通,進風連接管30和進風過渡管21有效連通,尾氣連接管34和尾氣過渡管25有效連通。

      加熱器1內部主機11工作產(chǎn)生的熱風從出風管13進入熱風區(qū)15,通過殼體10上的出風口進入出風連接管31,并經(jīng)過出風過渡管23和第一風孔70進入第一加強筋71,沿第一加強筋71、第二加強筋72流動并穿過第一連通孔73后進入第三加強筋74,再經(jīng)過第二連通孔75后進入第四加強筋76,并再進入第一加強筋71,從第二風孔77流入進風過渡管21,再通過進風連接管30、進風口進入殼體10內的冷風區(qū)14,然后在主機11的抽吸作用下經(jīng)進風管12進入主機11被加熱。

      熱風在上述加熱風道中流動時,不斷進行熱交換,對加熱風道所在位置的車廂7進行加熱。經(jīng)過不斷熱交換后冷卻的氣流回到主機11再次被加熱后重復上述過程進行不斷循環(huán)加熱。

      同時,主機11工作過程中,空氣經(jīng)空濾52和進氣管53進入主機11內部,供燃油燃燒用。主機11內燃料燃燒后形成的尾氣從尾氣管19在排氣管18處匯集,并經(jīng)排氣管18流動至尾氣連接管34,然后通過尾氣過渡管25進入第五加強筋78內,高溫尾氣沿第五加強筋78流動至第五加強筋78端部,經(jīng)尾氣孔79排出。

      高溫尾氣在沿第五加強筋78流動時,同樣會與第五加強筋78附近的車廂7進行熱交換,從而實現(xiàn)輔助加熱。

      當車廂7升舉進行卸貨時,過渡支架20帶動出風過渡管23、進風過渡管21和尾氣過渡管25同步升舉,出風過渡管23、進風過渡管21和尾氣過渡管25分別與出風連接管31、進風連接管30和尾氣連接管34分離。加熱器1停止工 作加熱風道內無氣流流動。

      上述自卸車車廂加熱系統(tǒng)加熱效率高,適用范圍廣。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